屯留县吾元镇罗村的"红色罗村"历史由来,
信息发布者:
东兴旺村 2018-06-25 21:18:23 转载
名称】群众自治组织-村民委员会
【地名】罗村村民委员会
【拼写】Luó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
【行政区】吾元镇
该村地处西部山区里,以前曾是抗日县政府的驻地,因为姓罗的一家最早在此建村,故名罗村。

1949年,属屯留县第三区,第五区;1956年,属屯留县吾元乡罗村;1958年,属屯长县吾元峰火人民公社罗村大队;1959年,属屯长县吾元人民公社罗村大队;1984年,属屯留县吾元镇罗村。


罗村位于吾元镇西部,距政府驻地4.3千米。东至小庙岭村,西接煤窑沟村,南临北庄沟村,北靠南阳坡村。罗村共157户,人口460人,全村国土面积2.93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面积2550亩。下辖:东庄沟、后河、罗村、小南沟4个自然村。地处暖温带,气候半湿润大陆性季风,年均温度10.1摄氏度,降雨量为547.7毫米,无霜期180天,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,主要种植玉米等。



该村有罗村农民供销合作社旧址、屯留县抗日政府公安局旧址、屯留县抗日政府旧址、罗村遗址、罗村黄花庙遗址。


除了罗村遗址是东汉时期所修建以外,其他的均是清朝和民国年间所修建。特别是这个合作社旧址远近闻名。1942年春,负责罗村地区生产自救工作的共产党员郭玉堂,通过广泛发动群众,在罗村西北的庙后沟建立了三个长年变工队(互助组),共有17户农民,26个劳动力,7个辅助劳动力,17头牛。组织妇女们纺棉织布,出售给抗日政府;男劳动力开荒种地,扩大生产,一年下来积存了50石粮食,郭玉堂也因此参加了县里召开的生产自救表彰大会。县领导同志在会上鼓励他进一步扩大生产,拓宽生产领域,回去在生产自救方面再想更多办法。回村后,郭玉堂在同变工队成员广泛交流意见基础上,向党支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变工队互助合作、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想法,党支部研究同意后向县委进行了汇报,得到了县委的大力支持。随即由郭玉堂起草了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方案,拿到变工队上进行了深入讨论,大家一致同意这种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生产自救办法。及时筹集13股15000元冀钞,加上变工队积存的50石粮食,构成了合作社的起步资金。并以老商户刘士增、黄玉秀两家的杂货铺和秦佩章的药店为基础,于1943年三、四月间,在罗村李福科家里办起了农民合作社,由郭玉堂任经理,李治保担任会计,商业内行里手刘士增、黄玉秀担任业务员。


合作社的创立,不仅开创了敌后根据地农民合作化的先河,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,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。合作社创办之初,为解决根据地物资奇缺难题,在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支持帮助下,积极在敌占区布设内线,广泛收集情报,多方打通关系,派遣采购员东到长治、潞城,西南到临汾、运城,北到平遥、太谷,避开敌人的重重阻挠封锁,成功组织回大批土布、食盐、煤油、宽烟、纸张等货源,同时收购农民的粮食、油料、畜皮、中药材等产品进行销售,有效缓解了物资紧缺压力,极大方便了根据地军民生活。四个多月后,合作社有了盈余,就按股份进行了第一次分红,股东们获利不少,轰动了全村,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入股,仅7天时间,就增扩股金24万元,连开了多年药铺、染坊的私人老板也都入了股,资金积累达到60万元,股东发展到620人,职工由原来的4人,增加到十几人,门市部也由李福科家里搬迁到罗村大庙里,扩建了购销门市部,相继办起了药铺、油坊、粉坊、染坊、织布坊、铁匠铺、木匠铺等,同时继续组织农民互助变工、开荒种地。当时合作社的重要经营活动,时常与军事武装活动相伴。在业务人员外出到敌占区采购时,一般随身携带武器,要在沿线党组织和武装人员的帮助下绕开敌伪的哨卡巡逻,一旦遇到情况要随时投入战斗;同时,也时常在武装人员配合保卫下,组织农民群众深入襄垣、沁县破坏白晋铁路,拆铁轨、搬枕木,解决手工业生产所急需的钢铁、木材等原料。因而在敌人重重包围下的罗村农民合作社,实际上也是一支武装起来的战斗队,是亦农、亦商、亦工、亦军的多功能综合组织。

来源:长治地名普查
点赞
2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